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1章 分组 (第2/2页)
影的拍摄过程中,许多动作导演在现场都亲自掌机,负责高难度的武打和动作场面的拍摄。有些影片会分为a、b两个摄制组,由导演和动作导演分别负责,这样文戏和武戏的拍摄可以同时交叉进行,缩短了影片的制作周期、压低了制作成本。 许望秋也有这个打算,让袁合平拍燕双鹰跟阮雄之间的匕首战。袁合平是做武术指导起家的,现在也在做导演,《蛇形刁手》、《醉拳》都是他的作品,让他执导武戏,是顺理成章的事。 香江动作指导拍武戏确实有一手,他们的厉害不仅仅在于能设计出好看的动作,而且在镜头处理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对镜头的处理方式对好莱坞,甚至全世界的动作片发展都起到了重大影响。 在2000年之前美国动作片的打斗通常是王八拳,是两镜头法,比如拍甲挥拳打乙的脸,乙被击中倒下。好莱坞的拍法是,第一个镜头,甲挥拳打向乙的脸,在即将击中乙脸的瞬间进行切换。第二个镜头,乙被击中,痛苦地倒下。同时在镜头两个镜头的剪辑点上配逼真的音效。这种拍法观众并没有看到甲打中乙的脸,是通过镜头组接和音效让观众产生的联想,是通过库里肖夫效应完成的。从90年代后期,受香江动作片强烈影响后,好莱坞动作片有了较大改变。 香江动作片的跟好莱坞动作片相比,在拍打斗的时候多了个镜头,是三个镜头。同样是表现甲挥拳打乙的脸,乙被击中倒下,香江电影在拍摄的时候是这样的,镜头一,甲挥拳打向乙;镜头二,清晰展现甲的拳头打中乙的脸;镜头三,乙中拳倒下。由于多了一个中拳的镜头,让香江动作片拥有更强的打击感,也让香江动作片拥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不过香江动作片也有毛病,就是在处理镜头的时候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有时候会牺牲镜头的逻辑性。对普通观众来,这无所谓,只要看得爽就行,但对拍电影的人来就有些难以接受了。这也是为什么胡金铨的《侠女》能在戛纳拿奖,李安的《卧虎藏龙》能拿奥斯卡,张一谋的《英雄》能在柏林拿银熊奖,而香江导演拍的武侠片很难在国际上拿奖。 许望秋肯定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在自己的电影,肯定不允许自己的电影出现毫无逻辑的镜头。他把动作戏交给袁合平,不是什么都不管。你是武术指导,你只管设计动作,给我提供方案,供我选择。至于镜头怎么分切,用什么景别等等,这些都是我的工作。 在中国电影界有个法,设立武术指导与动作导演是中国对世界电影的历史贡献。在许望秋看来,设立武术指导确实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贡献,而搞出动作导演则是对中国导演最无情的嘲讽,简直在中国导演是废物。视听语言是导演吃饭的家伙,把分切镜头这种导演的最基本的工作让其他人来做,那还要你这个导演做什么? 许望秋把分组拍摄的想法了,然后将剧组工作人员成为两组。a组由他带领,自然不需要多什么;b组导演由袁合平担任,摄影由曾练平负责。许望秋对《猎鹰》打斗的要求是手持摄影,镜头要有动感。曾练平有手持摄影的经验,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是最合适的。 分组完毕后,许望秋先对a组的明天的工作作了安排,让a组的人离开,然后将袁合平编排的动作录像带放了一遍。他把画好的故事板把在桌子上,指着故事板道:“枪战部分先不管,主要是把匕首格斗这部分拍出来。我对这部分戏的要求是整个打斗近景和特写为主,不给大全景,这样视觉的压迫感会更强。大全景一定要放到最后,这样才会有冲击力。我们来具体的镜头,过肩镜头,拍阮雄从地面站起来;第二个镜头同样是过肩镜头,拍燕双鹰从地面站起来。接下来是依然是过肩镜头,景别是中景,阮雄伸手把匕首;随后接一个匕首的特写……” 《猎鹰》的打斗戏时间不长,预计在三分钟左右,但镜头却不少,有五十多个。许望秋结合故事板以及录像带,对每个镜头如何分切,如何拍摄都作了详细明。随后许望秋开始跟袁合平、曾练平,以及b组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讨论。 整个讨论越来越事无巨细,到结束的时候已经快十二点了。 许望秋站起来,活动活动有些僵硬的身体,笑着对袁合平道:“我们这边工作强度很大,每天会工作到很晚,你还习惯吧?” 袁合平笑着道:“你们这边拍戏比香江拍戏轻松多了。香江那边拍戏经常是通宵达旦,像我一年要拍好几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