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_第19章.环境之少时家有藏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章.环境之少时家有藏书 (第1/3页)

    第三卷、读书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偶遇都是展开故事不可或缺的桥段。

    因此在我写下这章的开头时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我的一次偶遇。

    在以后许多岁月中我不止一次的确认那次的偶遇事件完全可以算是柳青先生说的走到了人生重要路口,尽管只能算之一。

    我曾经好信儿地问了一下现在正火的ai,文学作品中的偶遇有什么作用。在它给出诸多答复中,我比较认可其中的一句:通过偶遇,读者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新的场景或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那次我遇上的我的某一个朋友就极具这种场景感。

    既然是遇前加上了一个偶字那么肯定也是属于偶然现象。

    那是真正的偶遇。

    不确定的是哪一天,哪一个时刻,我要去干什么,我在哪里,身边都有谁......

    甚至我已经不记得我的那个朋友是谁了,尽管我总是在回想,但确实无法确认他是谁,甚至都不能确定是他还是她(满坡总说是他,我也觉得应该是,就当是他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是1997年。

    另一个可以确定的是,我至今还记得的有三句对话。

    只记得了这三句话,别的都不记得了。

    第一句。

    他用平常的语气问我:“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第二句。

    我用平常的语气答曰:“最近太忙,没时间看书!”

    第三句。

    他正色道:“这是借口,你再忙也不会连一个月看一本书的时间也没有!”

    这就是我仅记得的三句话,还是当时两个人说的,平均一个人一句半。

    我极为震动,回家后认真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读书之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断的呢?

    想知道中断还是得从开始说起。

    我的读书之旅开始得特别早,这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多小呢?

    谦虚一点儿,怎么也得一岁多吧。

    1、环境之少时家有藏书

    一个人年少时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在构思写作大纲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在很多章节目录上都直接注明了环境之.....的字样。

    说起环境的影响,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孟母三迁,惜墨如金的《三字经》中用了多达12个字说了这段事儿,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影响深远的。

    这种影响许多人是不易察觉的。

    比如我的一个亲戚就喜欢打麻将,孩子还在哺乳期她就急不可耐地去打,孩子小她就抱着孩子天天打,结果孩子会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而是搂宝儿。

    有一次她虚心问我她也给孩子买了不少书,为什么孩子不看。

    还能为什么,我竟无言以对。

    我们平常也能体会到,如果平时闲的时候愿意在客厅,面对着家里摆着的电视,就想打开看一会儿。如果愿意呆在书房,就会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如果手机在手就会刷一会儿短视频,而这些个一会儿没准一会儿就是几个小时过去了。

    我小的时候田母虽然没有三迁,但周边环境确实还算可以,至少不能算坏。

    不说常和我在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就连大人们,比如我常去的邻居崔大崔娘一家,小时候总和我们一起玩儿的大舅二舅(那时候他们还叫大庆二庆),姥家那些姨舅等等人都很好,这里的好,不仅仅是指人好,而是他们都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让我从小就没有被带偏。

    是的,这个真的值得庆幸,因为被带偏真的很容易,只要身边有那样的人常和你接触。

    一张白纸最初的时候画上什么就是什么,而一旦画上去,未来想改起来就太难了,甚至根本就改不过来或画上去的东西太多了自己本身就不想改了。

    破窗原理是很恐怖的。

    万幸我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因为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家里是不缺少书的,在当年许多家庭根本找不到一本书那样的环境下,身边有着许多书的我和别的小伙伴比起来就有了一个可以随时看书的优势!

    是的,我可以随时看书,而印象中他们基本上都是要和我借,虽然我现在除了那个管我借《那(哪)托(吒)闹海》的人外已经完全想不起都谁借过什么书了,但我确实也没记起谁没和我借过书,从这段回忆也可以看出当年的我没有把书特意借给某个邻家女生,也就同时可以遗憾地说明了自己没有文人标配的青梅或竹马。

    左邻右舍的小伙伴都借过。

    毕竟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天亮的时候可以在外边疯玩儿,但回到家后就没什么事儿做了。

    看书就是一件极好的事儿了。

    人们总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是体现在你多年前传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