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妙锦传_第〇〇七回 子午道中圣僧救女 绝尘台下怪道识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〇〇七回 子午道中圣僧救女 绝尘台下怪道识人 (第1/5页)

    层峦绝顶处,晨鸟争鸣;千尺深涧中,云雾翻涌——一轮旭日正从这里冉冉升腾。

    放眼望去,深涧两侧断壁嶙峋,那形貌有如刀砍斧劈而就,更似神力撕裂而成。涧底汉江滔滔,声若擂鼓,一番番回音震壁,又似藏龙卧虎呼之欲出。就在那惊涛之上,一条不知何年架设的栈道如同爬蛟游蛇一般附于绝壁半腰,自东向西攀崖而去。

    清风袭来,只听闻那山林里忽然传出几声慈乌惊鸣,随后无数山鸟随之跃然飞出丛林,结着队地在那山涧上空盘旋一遭,转头朝西鱼贯而去。

    却说,此时那栈道上正悠悠行来一人,头戴斗笠,手拄木杖,看衣着装束,应是一僧者。

    眺望谷中景致,那僧者似是动了诗兴,只闻他行进中娓娓吟来一首《入孤涧有作》(1):

    『谷中何人住,山腰有径通。

    老猿时挂树,好鸟自吟风。

    古涧云天碧,连山霞日红。

    隐居惭未遂,明日片帆东。』

    诗毕,那僧者住了足。只见他环顾涧中晨景,一脸舒悦之色——此人正是那西行寻经的高僧“宗泐大师”。

    宗泐回望之时,发现身后摇摇走来一位肩扛斧头,肩头斜绕着草绳的老者。光看行头,便知那人应是经此道前去伐薪的樵夫。

    宗泐静候了片刻,待那樵夫走近前来,朝他施了僧礼道:“施主,贫僧幸会了!”

    那樵夫住足后,上下打量了一眼宗泐,随后笑呵呵地回礼:“幸会。听大师傅口音,非是本地人吧?”

    “施主好眼力,贫僧自金陵而来,路经此处,欲往西域而去。”

    “哦……?”

    “烦问施主,此道唤为何名?沿此道前行可否能通往那嵩山寺?”

    老樵夫捋着胡子笑说:“此道名唤‘子午栈道’——大师想去那嵩山寺,应是绕远了。”随后,他便顺着栈道朝西指去说“沿此路西行二里,有一断崖,名唤‘观音岩’。岩西百步之外有一石径斜穿这盘蛇堰直抵城固县五郎关内,大师傅入关后向西北再行三里入上元观镇,见一古刹即是那嵩山寺。小老儿欲去前方打柴,可伴大师一程。”

    宗泐合掌,道:“如此甚好。”

    言毕,那樵夫引着宗泐向西而去。

    行进中,樵夫笑问:“我汉中之地僧庙众多,却不知大师傅为何偏偏只往那无佛之庙?”

    宗泐笑答:“贫僧久闻那嵩山寺有些称奇,故而先前与几位僧友相约今日在那里赴会。施主称那寺乃无佛之庙,不知是为何故?”

    樵夫笑答:“想来这也算是一奇。据说那古寺已有六百余年——相传本是那大唐画圣吴道子晚年在此地隐居悟道时所建。然而那庙虽为扬佛之地,却未置一尊佛像。”

    宗泐听此一说,甚为不解:“哦?既无佛像,又如何供奉神佛香火?”

    樵夫道:“谁说不是?据说那吴道子(2)后半生画遍长安名刹,却常自以为那些画作多是依庙附会之作,因此便动了毕生积蓄,依着个人性情,为平生最得意的三幅画作建了三殿。”

    宗泐更显好奇,问道:“却不知是哪三殿,殿内所绘为哪三幅画作?”

    “一者‘极乐殿’,殿内绘有《天王送子图》。”

    “此图古今闻名,天下诸庙中多有所绘。”

    “三者‘幽冥殿’,殿内绘有《地狱变相图》。”

    “此图摹本贫僧也曾有所观瞻……想来那殿堂命名倒也称奇,倒像依‘神、人、鬼’三界而定,却不知施主为何只截一道二?”

    老樵夫哈哈大笑:“大师傅才思不凡。至于那第二殿,小老儿料定大师傅定是闻所未闻呐。”

    宗泐一笑,道:“贫僧愿闻其详。”

    “那第二殿名唤‘浮生殿’,殿内所绘当是那吴道子生年无双之作了。”

    “哦?却不知那阁中所绘为何?”

    “乃是一幅《推背幻世图》。”

    “《推背幻世图》?贫僧倒是听过唐时曾有《推背图》传世至今,乃是大唐相士袁天罡(3)与李淳风(4)合著之预言奇书。”

    “不错。据说那壁画正是吴道子参透了《推背图》中一则预言绘就而成,并在那画中题了诸多诗谶——据说那《推背图》本身就是一部哑谜,这倒好,经那吴道子一画,只怕要变成谜中之谜喽……”

    “如此说来,前往那庙中猜解图中玄机的香客应是不少?”

    老樵夫哈哈大笑,道:“那怪庙既无佛像可拜奉,又画得一桩葫芦案(6),寻常百姓谁舍得去那里费香火?不过听说,数百年来,倒时有些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