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3章 总要面对 (第1/2页)
世界上的十分美丽, 九分在耶路撒冷。 终于来到耶路撒冷,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开始,就与战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树大多招风,自古红颜多命薄。 每一次都会听到以色列,每一回都有耶路撒冷。仿佛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冲突在阿以,阿以的焦点在耶路撒冷。 看看地理位置,让人不寒而栗。周围21个阿拉伯国家,全是敌人,一个个虎视眈眈地想要灭亡这里。 如今的阿拉伯人,倒有点像当初受尽迫害的以色列人;而以色列当局,似乎在疯狂地报仇雪耻。 这是否是历史的讽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城市里,街上随处可见持枪的战士,身上背着的都是m-16。大热天,背着大包,扛着枪,照样气宇轩昂、英姿飒爽。 或坐、或卧、或吃饭、或等车,他们可以把背包扔下,把香烟放下,把帽子摘下, 可是那杆枪却时刻不离身,枪口永远不会朝着人民和同胞,只会指向敌人。 进入商场要过安检,进入车站要过安检,去邮局寄明信片也要过安检…… 不敢想象这里的居民,天天如此会如何习惯?会习以为常而适应?还是积重难返而爆发? 来到耶路撒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比得上这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 被投注着如此多的信仰,神圣不可方物。 三大宗教为了这块土地,彼此争夺得你死我活。被数次摧毁、焚烧,连废墟都要再被清犁一便,以断绝一切希望的种子。然而每次耶路撒冷都被奇迹般地重建,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壮丽辉煌。 好像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历史,圣经中所讲述的故事、人物、地点,这里都有现实中的呼应。比如眼前的苦路,这是耶稣在受难那天,从被审判,到背起十字架,一步一步沉重拖拽到刑场被钉死的整个征途。 往前走一点,向左一拐,是一个波兰小教堂,这里是苦路第三站。耶稣不堪十字架的重负,在这里第一次跌倒。 再往前数米,则是苦路第四站,这里耶稣和母亲玛丽亚相见,两人眼神怅然而悲怆。 沿着路右拐,是苦路第五站。路面开始陡峭,耶稣无法独自把十字架扛到骷髅山刑场,于是罗马士兵把乡下来的古利奈人西蒙拉来,帮耶稣背负十字架。 这段路当年是荒草冢地,而现在是阿拉伯集市,商店鳞次栉比,人们接踵摩肩。路中间是苦路的第六站,女子韦罗妮卡在这里为耶稣擦拭脸上的鲜血和汗水。 今天的圣墓大教堂里,人头涌涌,却又严肃庄重。里面到处是圣地、圣迹、圣坛、圣物。耶稣当年在这个地方被钉上十字架,死在架上。玛丽亚也在这里抱着耶稣的遗体,把他埋葬。 从城南的粪厂门(dunggate)再次回到老城,进入城内犹太区。与刚才穿过的***区不同,这里没有集市的热闹,喧嚣的生意,拥挤的人群,只显得一片安静、祥和。 不远处是犹太人的圣地,哭墙,也叫西墙,是当年西律王建立的第二圣殿的一面外墙。 第二圣殿曾是犹太人祭祀的场所,也是犹太民族的象征。公元70年被罗马军焚毁,只留下孤零零一面西墙,如今是犹太人凭吊的场所。 西墙毕竟有2000年的历史,满面疮痍,终于亲眼看到人们常说的石烂。海未枯而石已烂,原来石头真的会烂。 一群犹太青年手拉手,蹦跳地